如何选择专业?
考生要充分了解和认识个人的性格特征、身体条件、学科优势、志趣表现,然后再综合考量,选择自己感兴趣,同时又比较适合个人特点的专业。
(一)要考虑到社会发展需求变化,不能盲目挤“热门”。
所谓的热门,只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或者时代的背景下产生短暂聚焦的一个短期现象,更多是强调就业率指标。实际上,社会发展需求变化很大,不同类型的专业,或者是不同层次类型高校的相同专业,其目标定位、实力水平、培养质量、就业质量、发展空间都差异巨大,不能用当前短期就业形势的“冷”“热”去简单衡量和评价。
(二)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征。
学生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喜欢驰骋商界,还是机械设计?是喜欢站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还是在手术台前治病救人?对数字不“感冒”,对文字却很敏感?
(三)要考虑到学生的身体条件。
考生的身体条件会直接影响到专业录取和未来发展。考生应事先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进行认真检查、真实呈现,尤其是心脏、四肢、色觉、味觉、听觉等高考体检项目的检查,认真对照查看《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和高校招生章程或简章中对身体条件的特殊要求。对身体条件不符合相关专业录取要求的,填报时务必避开受限专业,否则,可能因身体原因导致录取时被退档或入学后被退学。例如,色盲、色弱的学生,应尽可能避开对色觉识别有要求的专业。
(四)要考虑到个人优势的发挥。
学生在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时,是否能够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擅长数学,又希望从事数据科学领域相关工作的同学,就可以选择大数据科学有关专业;外语学习很吃力,却想从事外交工作的同学,就要慎重考虑自己的学科基础是否有利于今后的职业发展。
(五)要考虑到学生的志趣表现。
学生是否能够较长时间乐此不疲地投入到感兴趣的事物中去?虽然某一科成绩很突出,很有潜质,但是并不是真的感兴趣,那么就不建议填报相关专业。
总之,符合自己的个性特点,感兴趣,能发挥个人特长的,才是适合自己的最优选择,也就是基于个人未来长久发展的事业型选择。